第(1/3)页 今日主讲的是《春秋》中一段关于盟会礼制节选,山长学问渊博,引经据典,讲得深入浅出,条理清晰。 台下学子大多凝神静听,不时提笔记录。 王明远也听得十分投入,觉得受益匪浅。 唯有他旁边那位,从始至终都维持着那个低头的姿势,一动不动,也不知道是在认真听讲,还是神游天外,或者干脆是睡着了? 时间一点点过去,山长讲完了主要部分,照例进入了答疑环节。 “今日所讲,便是这些。诸位若有不解之处,或是有不同见解,尽可提出,一同探讨。”山长捋着胡须,语气温和。 堂下一时安静,学子们大多还在消化刚才的内容,或是在心中组织语言。 就在这片安静之中,一个略显清冷、带着点少年人特有的微哑嗓音,突兀地响了起来,不高,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讲堂。 “山长!” 所有人的目光,瞬间齐刷刷地投向声音来源——王明远的旁边! 只见那位一直低着头的清瘦少年,不知何时已经抬起了头,腰背挺得笔直,目光平静地看向讲台上的山长。 山长似乎早有预料,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,只是微微颔首:“陈子先,你有何见解?” (猜猜这个名字对应历史上哪位人物) 原来他叫陈子先,王明远心想。 名为陈子先的少年站起身,先是对山长行了一礼,姿态无可挑剔。 然后,他开口了,语速平稳,吐字清晰:“学生不敢妄称见解。只是方才听山长讲解此次盟会,引‘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’之论,言及与会的郑伯执礼有亏,乃失德之兆。” 他顿了顿,目光直视山长,继续道:“山长所引,出自《礼记·曲礼上》,确为经典。然学生记得,在《春秋左氏传》襄公二十六年,亦有类似情境,大夫声子与子产论流亡者之礼时,曾言‘礼,所以守其国,行其政令,无失其民者也’,其侧重在于礼之治国功用,与《曲礼》所言角度略有不同。” “再者,”陈子先的话速稍稍加快了一些,但依旧条理分明。 第(1/3)页